可防可控不可治,预防接种要尽早
狂犬病是由于感染了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狂犬病的潜伏期不一,一般1-3个月,极少数短至2周以内(头面部严重咬伤的,发病时间相对短)或长至1年以上。狂犬病典型症状是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狂犬病目前死亡率几乎是100%,接种狂犬疫苗是目前人类对抗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预防控制尤为重要,暴露后(咬伤、抓伤)应尽早接种狂犬疫苗,在第一时间防止病毒在人体内复制,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感染动物来源不仅仅是犬类
狂犬病毒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在自然界的宿主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均可感染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病毒。
暴露等级怎么判定?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暴露: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
Ⅲ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
暴露后怎么处置呢?
I级暴露后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Ⅱ级暴露后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
Ⅲ级暴露后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伤口处置越早越好
伤口冲洗:尽快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业冲洗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或者专用冲洗设备对伤口内部进行灌注冲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伤口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首先予以清创。
预防其他感染:根据伤口污染或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疫苗接种一定不能忘
狂犬病暴露后疫苗接种无禁忌症,尽快按规范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
5针免疫程序:于0(注射当天,下同)、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
“2-1-1”免疫程序:于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
再次暴露后该怎么办?还需要接种疫苗吗?
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清洗、消毒,预防其他感染。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发生再次暴露,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
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
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应于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按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者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供稿:广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管技师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