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暑假,杭州一8岁女孩小徐和父亲到湖北爷爷奶奶家住,假期间,小徐和她的爸爸几乎每天都要到家旁边的小河里嬉水游泳。暑假结束后,父女两人回到了杭州,他俩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发热、皮疹的现象,经多方医治,效果均不理想。后来在当地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对他们的粪便样本进行了检查,最后确诊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叫“大肚子”病,危害极大。
其成虫寄生在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肝脏附近门静脉系统的血管里,在那里吸血、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进中间宿主—钉螺的体内寄生,发育繁殖成为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入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全年均可感染,但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10月,因为这个时候气温高、雨水多,钉螺比较活跃,逸放出来的尾蚴最多。同时,4—10月是农田插秧、施肥的季节,也是下水游泳、捕鱼捉虾、防汛的季节,人们生产、生活接触疫水(含有尾蚴的水)的机会增多,感染机会增大。
感染血吸虫病后,急性期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人员可出现尾蚴性皮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逐渐发展成为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即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防血吸虫病,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要在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中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或进行其他活动。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穿戴防护用品等 措施。
如果在发病前2周至3个月内在流行区有疑似疫水接触史,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乏力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自己的疫水接触史。
关于血吸虫病的相关防治信息就介绍到这吧,希望大家牢记相关卫生知识。结尾祝大家清凉一夏,身心健康!